壹週突擊
直搗水貨禁區秘道
2012年11月08日水貨兵團近日在港鐵沿線分站散貨,以遊擊戰術應付政府連串打擊行動。
同時間他們四處尋路,終於在深圳羅湖聯檢大樓的旁邊──羅湖禁區,開拓了一條新秘道。
水貨組織近日以高價租用禁區羅湖村內的鐵皮屋及村屋做貨倉,然後拿著「禁區通行證」,一車車水貨直抵禁區邊境,再聘用禁區居民,沿著羅湖橋及檢役大樓行人隧道帶貨送入深圳。
另邊廂,水貨客又利用羅湖站女廁作「驛站」,內地女人排隊入廁格中途「喬裝」,揭起長裙,把一袋袋剛被大陸列為禁運的燕盞燕窩,塞入內褲絲襪,再「整裝待發」過境。
開拓了這條禁區秘道,再加上女廁作轉運驛站,水貨繼續「運運亨通」。
羅湖村位處深圳及羅湖中間,被列為禁區。因利成便,羅湖村村民一直有零散經營中港兩地的水貨活動,但自二月新界邊界開放,禁區範圍大幅縮細後,水貨活動開始頻繁。
羅湖村村民王伯說:「出面啲人願意出四千蚊同我租嗰間鐵皮屋,間屋五百呎,又漏水又爛溶溶,我一直丟空,四千蚊我梗係租啦!隔籬間村屋得兩個老人住,成千呎,有人出九千幾蚊同佢哋租,兩個老人家留番間睡房瞓,其餘全層租曬俾佢哋。」
「佢哋」是一班水貨組織,他們近日以高價租用村內廢置的鐵皮屋及村屋用作貨倉,然後大舉遷入禁區,利用秘道進行水貨活動。
水貨秘道路線
禁區無人地帶
記者獲村民借出禁區汽車證,驅車由粉嶺經馬草壟進入禁區地帶。途經料壆時的鐵線網外,首先見到一個駐守禁區的警崗。
兩層樓高的警崗,不見任何警察蹤影,禁區儼如「無人地帶」。就在此時,後面幾部貨 van絕塵而來,記者跟在其後,十分鐘車程就到達禁區內一處「得月樓」的地方。得月樓後面不能行車,只能行人,貨 van司機於是下車,打開尾箱,將一箱箱奶粉貨品搬到手推車上,工人熟練地把貨物經過石橋,推到梧桐河對岸的羅湖村內。
羅湖村和禁區內零散村落,近年已很少人居住。但步行進村,遠遠已聽見沸騰人聲。村口幾間破爛鐵皮屋前,早就坐滿三、四十人,他們全部是等候派貨的水貨客。大樹下一名男人大聲號召,等候的水貨客分批上前領取貨品,除了剛剛推來的貨物,男人還打開鐵皮屋門,裡面原來是一個大型貨倉,幾名工人不停點算倉內貨物,另一人則派貨寫單。記者上前細看,貨物最多的是奶粉、紙尿片及最新 iPhone 5。
禁區紙一揚 直入深圳
領貨後的水貨兵團,如螞蟻般一行行出發。記者跟隨其後,首先行過羅湖村一條山路小徑,然後走上一條行人路。之後轉入一條行人隧道,隧道內早就踎著好幾名負責點貨的女人,她們的職責是在水貨過關前作最後一次點算。
經過雙重點算手續後,水貨客再拿一張單據,隧道盡頭再上一條樓梯正是羅湖香港海關關口「禁區出入」點。
該關口只有持有禁區通行證的村民使用,租用了禁區房屋的水貨組織有了地址證明,就以村民身份替多名水貨客申請禁區紙。水貨客娥姐透露說:「我本來住上水,後尾有人幫我報了個羅湖村假地址,申請咗禁區證,我本來由上水去羅湖走一轉都要廿一蚊車費,而家我去禁區之後,走一轉貨行路都是廿分鐘,而且每轉慳埋四十幾蚊車費,慳錢慳時間!」
記者隨娥姐走一轉,到關口的警察檢查站,娥姐把禁區紙一揚,警員看也不看,她直行直過,之後直到羅湖關口,暢通無阻。
「其實一直最麻煩都是香港呢邊,車站啲職員阻頭阻勢,香港海關又問呢問路;過咗香港入深圳,大陸其實隻眼開隻眼閉唔理我哋。」走了四年水貨的蛾姐作經驗之談。
女廁變驛站
禁區成為水貨組織開拓的經營秘道,另一新把戲,就是利用車站女廁作為轉運驛站。
記者發現,每日早上八時至下午六、七時,羅湖火車站出閘前的女廁一直大排長龍,最巔峰時間是下午二時。
大批內地女人拖著皮喼車仔,進入女廁。記者連日守候,發現女廁幾個廁格經常擺滿紙箱,當中有各式各樣水貨。兩個負責派貨的女人,長駐其中一個廁格,負責整理及把貨物分發,新進廁內的女水貨客收完貨喬裝後就出發。
其中兩名操北方國語的高大女人,一日之內進入女廁兩三次,每次廿分鐘。記者發現,這兩名打扮高貴的女人,進入廁所後,隨即把一大盒包裝精緻的燕盞拆開,然後分拆,再揭起自己的長裙,然後把燕盞包在膠袋塞入裙底的內褲內。其間廁所工作的港鐵清潔女工行過,北方女人捲著舌頭大方發問:「大姐,看得出來嗎?」清潔女工呵呵呵笑,北方女人滿意地塞完內褲後,又替新來「去廁所」的女人揭開裙底左塞右塞。
羅湖站的女廁淪為「女水貨客」的「喬裝」驛站,廁所外則大排長龍。
港貨漲價兩成
其中一個排隊等拎貨的瓊姐坦言:「火車站女職員少,根本無人會入去查。二來呢,女人入廁所,最多關埋門入廁格,邊有人敢開你門查你?」
記者排隊計時,平均每位女水貨客要十五分鐘以上才會離開廁格,最長的更佔領半小時,真的是人有三急的女人非常煩躁,女廁內經常出現中港女人互罵場面。
記者尾隨水貨客過關,經羅湖口岸到達深圳後,再由港貨中轉站派送到深圳各地,遠至蛇口的「港貨店」。
深圳的「港貨店」以蛇口南山區最為集中,因為當地是新開發區,最多深圳中產家庭居住。記者上週日到達蛇口新街,不少「港貨店」在該區經營。
其中一間店鋪,門口掛著「港貨」兩個大字的醒目燈箱,店內貼著「正牌港貨」告示,貨架上放滿活絡油、白花油、紫花油、法國雙飛人藥水,最當眼處更貼上可代購香港奶粉的通告。
「而家(香港)嚴打呀,我哋都成日無貨,奶粉尤其缺。」老闆阿雄表示,近日水貨來貨甚缺,過去買一箱以上可以打九五折,現在不但沒有折扣,反而要漲價兩成。
阿雄解釋:「帶貨那幫人要用錢開拓新路,所以加價抽水,我哋只賺微利。」
中、港羅湖村
現時分隔中港兩地的深圳河,在明清時代名叫羅溪,羅湖亦因而得名。
羅湖村原居民姓袁,現時則多了黎、王、陳、李等雜姓,村內老人指,祖先是在元朝時避難遷徙到羅湖,開村六百多年,範圍橫跨中英邊界,自新界租借給英國人後,羅湖村便一分為二,一邊大陸,一邊香港。
香港的羅湖村一直是禁區,農業式微後,大部分居民遷入市區或移民,當地長期十室九空,只餘部分用鐵皮和石頭搭建的鐵屋棚舍。村民指,這些屋的主人早已難尋,現時出租者大部分是原居民親戚。羅湖村本來幾近荒廢,水貨活動令該村「翻生」。